黄润秋回顾了从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再到中央政治局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定位,强调这是开展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工作的基本依据和基本遵循。
9月27日,环保部宣教中心、清洁空气创新中心发布《中国环境空气质量管理评估报告(2017)》。清洁空气联盟秘书处高级项目经理李靖介绍,2016年全国大气污染自净能力区域差异明显,大部分大气污染自净能力较好的地区,其污染程度也相对偏低。
2016年全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例达62%。在产业结构方面,2016年全国30个省(区/市)第二、三产业比例相比2015年,除贵州略有上涨外,其余均下降。除北京、天津以外,其他28个省(区/市)2015年每千人私人汽车保有量相比2014年增长率均超过9%对环评造假,不管是从法律也好,从规章制度也好,规定都是非常明确的,对一切造假行为,我们都要依法进行严厉的处罚。9月27日上午,环境保护部举行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三是帮助地方培养大气污染防治研究人员,提升地方大气污染防治能力。我们将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立足生态环境保护主阵地,切实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大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加强环境污染防治,深化生态环保领域改革,完善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坚决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乡镇企业主要集中在技术水平低、污染治理难的造纸、制革、电镀、印染、水泥、煤炭等行业。
乡镇企业的固体废物污染重点是乡镇工业造成的污染。02 我国村镇垃圾处理的主要形式与过去相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乡镇垃圾产生量巨大,且成分复杂,以往传统的就地处理方式已经很难被自然所消纳。与此同时,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型化农村建设加速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村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高速发展,乡镇企业污染与农村生活污染相叠加,形成了新的复合污染。2017年2月,环境保护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显示,我国仍有40%的建制村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缺失,村镇垃圾污染脏乱差问题依然突出,不仅占用大量宝贵的农业用地,还容易滋生病菌,对地下水、土壤甚至大气造成污染,严重危及生态环境安全和居民健康。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民现代生活方式的逐步确立,农村垃圾污染呈数量逐年递增、处理难度不断加大的特征。集中处理集中处理即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焚烧或填埋是其主要终端处理手段。
灰土类垃圾含量呈下降趋势,与生活用能方式逐渐由农作物秸秆薪柴、煤块燃烧改变为普及电、天然气、煤气有关。此外,城市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政策,使一些低端制造业或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开始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转移,导致村镇传统环境问题和新型环境问题逐渐共同显现,如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叠加等现象造成农村环境问题极为复杂。村镇垃圾中的可燃成分较多,具有很高的热值,因焚烧处理效率高,减容效果好,可节约大量填埋场占地,也是村镇垃圾资源化处理的重要方式。厨余垃圾等作为村镇生活垃圾的主要成分,其与畜禽粪便因含有较高的有机质,通常被视为理想的堆肥原料。
但随着我国村镇人口数量的递增与农民现代生活方式的逐步确立,村镇生活垃圾呈现出组分复杂、来源多样、分布广泛的现象。我国的农业废弃物资源非常丰富,产量巨大,主要分布在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云南等粮食主产区。但是部分村镇的填埋法无害化程度低,一些简易填埋堆在路边随处可见,产生的大量渗滤液对农业用地和居民用水造成了潜在的威胁。然而,近几年来,我国农业产生的秸秆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据调查,我国秸秆剩余量高达70%~80%,利用率仅为33%,其中大部分经过技术处理后利用率仅占26%。
由于集中处理对垃圾收运条件要求较高、处理成本较大,对于一些距离规模化垃圾处理终端设施较远的农村或欠发达农村而言,垃圾集中处理的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01 我国村镇垃圾组成及特点村镇垃圾按其来源可分为农业生产型垃圾、村镇生活垃圾和城乡转嫁型/乡镇企业垃圾三种。
秸秆无序燃烧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引起严重的土壤与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一些欠发达地区紧紧抓住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纷纷到发达地区招商引资,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在利益的驱动下引进了一些因环保问题需要整治的产业,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带来了垃圾污染转移,给村镇垃圾处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卫生部调查显示,农村垃圾产生量每人每天可达0.86公斤,年垃圾产生量达3亿吨。随着我国城镇化战略推进,近年来,我国居住在城镇范围内的常住人口总数首度超过乡村人口,并呈逐年上升态势,但我国乡村人口总数仍占总人口数的45%以上。传统农业社会时期,我国农村家庭的生活垃圾成分较为单一,一直呈现种类少、数量小、易分解的特点,通过堆肥、简易填埋或者自然腐烂的方式,来维持垃圾总量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农村垃圾产生量每人每天可达0.86公斤,年垃圾产生量达3亿吨。但是有些村镇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难以改变,老百性习惯在田间地头、沿河沿沟随意堆放焚烧垃圾,尤其是秸秆等农业生产型废弃物,不仅对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也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然而我国多数村镇垃圾分类收集程度低,垃圾成分日趋复杂,特别是重金属、抗生素的残留问题,可能会对堆肥产品质量造成影响。
与此同时,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型化农村建设加速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村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高速发展,乡镇企业污染与农村生活污染相叠加,形成了新的复合污染。01 我国村镇垃圾组成及特点村镇垃圾按其来源可分为农业生产型垃圾、村镇生活垃圾和城乡转嫁型/乡镇企业垃圾三种。
作者总结了我国村镇垃圾的组成与特点,梳理出村镇垃圾处理中的问题及成因,分析现有村镇垃圾处理现状,从污染监管、基础设施建设、长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村镇垃圾治理的对策与建议。02 我国村镇垃圾处理的主要形式与过去相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乡镇垃圾产生量巨大,且成分复杂,以往传统的就地处理方式已经很难被自然所消纳。
根据我国农产品产量测算,每年的秸秆资源总量约为7亿吨,可收集量约为5亿吨,其中稻草秸秆1.16亿吨、小麦秸秆1.04亿吨、玉米秸秆1.66亿吨。我国是世界上畜禽养殖大国,万只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达8万多个,每年排出超20亿吨的畜禽粪便垃圾及污水,滋生的病菌对农田和地下水源造成严重危害。
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农村垃圾产生量每人每天可达0.86公斤,年垃圾产生量达3亿吨。农业生产型垃圾农业生产型垃圾具有成分复杂、类型多样、布局分散的污染特性,主要包括畜禽粪便垃圾和农作物秸秆废弃物等。随着我国城镇化战略推进,近年来,我国居住在城镇范围内的常住人口总数首度超过乡村人口,并呈逐年上升态势,但我国乡村人口总数仍占总人口数的45%以上。由于我国村镇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相较城市仍处于初级阶段,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垃圾填埋因操作管理简单,处理量大,适应性强,今后仍然将是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
此外,城市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政策,使一些低端制造业或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开始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转移,导致村镇传统环境问题和新型环境问题逐渐共同显现,如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叠加等现象造成农村环境问题极为复杂。据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业源污染量占全国污染总量的1/3~1/2,已经成为我国农村水体、土壤、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集中处理集中处理即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焚烧或填埋是其主要终端处理手段。一些欠发达地区紧紧抓住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纷纷到发达地区招商引资,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在利益的驱动下引进了一些因环保问题需要整治的产业,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带来了垃圾污染转移,给村镇垃圾处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废旧电池、过期药品、农药瓶(袋)等有毒有害类垃圾含量尽管含量最低,仅占0.71%,但目前这类高危垃圾在我国村镇地区的分类、回收较难,给农村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然而,近几年来,我国农业产生的秸秆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据调查,我国秸秆剩余量高达70%~80%,利用率仅为33%,其中大部分经过技术处理后利用率仅占26%。
我国村镇面积广阔,人口众多。据相关调查显示,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为121.6万个,占乡镇工业企业总数的16.9%。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民现代生活方式的逐步确立,农村垃圾污染呈数量逐年递增、处理难度不断加大的特征。村镇生活垃圾村镇生活垃圾通常指在日常生活或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活动产生的固体废物。
乡镇企业主要集中在技术水平低、污染治理难的造纸、制革、电镀、印染、水泥、煤炭等行业。2017年2月,环境保护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显示,我国仍有40%的建制村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缺失,村镇垃圾污染脏乱差问题依然突出,不仅占用大量宝贵的农业用地,还容易滋生病菌,对地下水、土壤甚至大气造成污染,严重危及生态环境安全和居民健康。
2014年,我国工业固废年产量达32.9亿吨,在所有工业固体废物中,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2.56亿吨,占总量的98.9%,综合利用率为62.1%。厨余垃圾等作为村镇生活垃圾的主要成分,其与畜禽粪便因含有较高的有机质,通常被视为理想的堆肥原料。
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补齐村镇垃圾污染控制短板。由于集中处理对垃圾收运条件要求较高、处理成本较大,对于一些距离规模化垃圾处理终端设施较远的农村或欠发达农村而言,垃圾集中处理的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